蒲公英推動【公共參與援助計畫】以「永續發展為核心目標」,符合聯合國「2030永續發展目標」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 與政府及企業持續朝向永續環境發展。
|SDGs 2.4|確保糧食安全,消除飢餓,促進永續農業
|SDGs 6.6、6.b|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、衛生及其永續管理
|SDGs 11.a|建構具包容、安全、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
|SDGs13.3|完備減緩調適行動,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
台灣偏鄉部落水資源恢復
蒲公英從2019年起,展開公共參與援助計畫,以水資源、衛生教育、社區發展、青年培力等服務工作協助國內外需要地區改善與發展。
台灣與東非一樣屬於缺水的地區,不同的是東非因為連年戰亂、氣候變遷,土地有66%屬於乾旱或半乾旱狀態;而台灣則是因為地形地貌、年降雨不均、人口過於密集等問題造成缺水。
2020年台灣遭遇百年大旱,因緣際會下,蒲公英走訪桃園復興偏鄉部落,得知當地仍僅有簡易自來水系統,而居民的飲用水現在僅靠奎輝溪供應,阿類溪的水已經乾枯。朝陽溪的源頭,因地形狹隘,水管維護不易,已荒廢多年,無法集中水量,多年來水量都流失在山林中,遇到缺水期更是讓部落雪上加霜。蒲公英因著秉持「宮中府中俱為一體,國內國外俱為一家」的精神投入台灣偏鄉援助與改善。
|延伸閱讀|天降甘霖,儲水水塔解燃眉之急
由於近年來用水量不足,過去偏鄉賴以維生的農業早已無法維持,許多當地居民紛紛從農業轉型為觀光業。但缺水問題成了部落產業持續發展的潛在危機。我們協助的地方仍是台灣少數沒有自來水系統的地區(山區地勢高無法建置一般自來水系統),居民飲用水主要仰賴簡易自來水(由政府設置);但近年來旱季延長,經常水源不足,因此我們透過公共參與援助計畫,協助部落修繕水管、建置水塔,增加蓄水量,用於民生及農業用水。
|延伸閱讀|復興-五公里水源路 我們的家,恢復最起初的美好
偏鄉家園,需要您的力量
蒲公英自2020年開始投入台灣偏鄉部落水資源系統修復計畫
氣候變遷對世界造成的影響,如今已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危機。許多人更不曉得,台灣一年其實有900億噸的降水量,但因為種種因素能夠使用的水僅有200億噸,而其中農業用水就佔了125億噸,剩下的水再提供給工業、民生使用,就顯得相當匱乏。
第一階段 生態與水資源恢復工程
主要工作:
1. 更新部落水塔容積率、增加水塔及提升蓄水量、建置沉沙蓄水池
2. 自水源地起2公里水管線修復、汰換老舊水管線,採用低用水率的滴灌系統進行永續農業
3. 原生蔬菜復育種植達16種、原民高經濟作物復育(刺蔥500棵及馬告1,500棵桃園最大復育基地)、蜜源植物達20種
4. 舉辦部落社區創生工作坊及生態循環講座課程、原生菜工作坊
* 截至2022年自拉號山水源地至羅馬公路59.5K段2公里水管線修復完成,全面由老舊的黑膠水管,更換成出水口徑較大、管壁較厚(4mm),且耐用的PVC供水管線、建置近350噸儲水塔。
第二階段 「多元文化」工程建置中
主要工作:
1. 涵蓋部落竹建築結合現代設計,推廣泰雅文化
2. 建置生態池、太陽能、雨水回收系統
3. 結合跨域專家合作,促進合作夥伴關係,發展部落創生
4. 實踐品格教育、生命教育體驗、導入部落元素、AR體驗
5. 促進偏鄉部落原民就業機會、推動部落地方創生(公益行動)
延伸閱讀
|被遺忘的水源 台灣偏鄉部落的先祖產業
|天降甘霖,儲水水塔解燃眉之急
|建置儲水水塔,携手面對水資源危機
|努力「節流」不再分雨季旱季的未來,讓用水成為一種態度